尽管 AI 大模型尚未完全成为手机换机的强劲动力,但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的补贴政策正悄然推动国内手机市场逐步回暖。 近期,江苏、贵州等省份积极推进手机补贴政策并强化 3C 产品的促销力度。以江苏为例,在补贴清单中新增了多种 3C 产品与家电商品,可给予产品成交价格 15% 的补贴,这一举措在市场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。 然而,不可忽视的是,当前 5G 手机在每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已超九成,这意味着 5G 换机的黄金时期即将落幕。 针对当下市场态势,调研机构 IDC 中国区副总裁王吉平指出,中国市场仍存有 10 亿台手机的保有量,这暗示着在大周期内换机机遇依旧存在。 回顾智能手机市场历程,2016 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曾达到 4.67 亿台的顶峰,而今年预计出货量约为 2.86 亿台,相较于高峰期销量有明显下滑。 各地补贴政策加速落地实施 11 月 26 日,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与省商务厅联合发布《3C 数码产品补贴专项活动操作指引》,针对新增的 7 类 3C 产品和 20 类家电商品提供 15% 的补贴,3C 产品最高优惠 1500 元,活动时间为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31 日,补贴用完即提前终止,补贴额度暂未公布,且仅限线下购买享受补贴。 贵州省办公厅也于 11 月 27 日印发相关政策措施,在已有的 17 类家电产品和 12 类家居商品换新促销基础上,将国产手机、平板电脑等更多高品质消费品纳入以旧换新范畴。 在社交平台上,众多消费者纷纷晒出 “购物实景”,不乏有人跨城前往江苏、贵州购买手机,部分机型在补贴后降价幅度超 1000 元。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:“华为 Pura70 pro 512 版本补贴后不到 4600 元,相比京东官方商城便宜了近 1300 元。” 除江苏、贵州外,广东、湖北、天津以及海南等地此前也开展了消费电子补贴活动。如广东针对个人消费者购买平板、智能穿戴设备等,订单金额超 500 元的,可按产品销售价格的 10% 享受一次性立减补贴,每件补贴上限为 1000 元。海南则对相关电子产品每单补贴 10%,最高补贴 1000 元,且支持线上购买,涵盖国内外品牌。 “随着国家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的出台,直接促进了电子消费市场的增长。”IDC 认为,今年 3 月发布的行动方案确定了 “以旧换新” 的方向与产品类别,8 月商务部等七部门明确资金使用框架并落地后,北京等地消费者已切实享受到优惠。 该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 3%,预计 2024 全年增长 5%。其中线下渠道出货量占比 30.4%,线上渠道出货量占比 48.6%。 “从长远来看,新技术仍将持续推动手机行业发展。” 王吉平对记者强调,人工智能是重要且长远的发展趋向。预计到 2025 年,全球市场将有 1/3 的手机为新一代 AI 手机;到 2028 年,国内市场新一代 AI 手机占比将超 80%。 5G 手机占据主导地位 自 2019 年 6 月工信部发放 5G 商用牌照起,5G 已发展了五年。据工信部 12 月 3 日公布的数据,全国 5G 个人用户普及率超 60%,5G 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达 56.1%,重点城市平均 5G 个人用户普及率更是高达 87.6%。 从手机产品角度,我国 5G 手机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。中国信通院数据表明,今年 10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2967.4 万部,同比增长 1.8%,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 2672.2 万部,同比增长 1.1%,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90.1%。 而在今年前十个月,5G 手机出货量达 2.14 亿部,同比增长 13.6%,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85.5%,相较于去年前十个月有近 4 个百分点的提升。 天风证券认为,政策持续刺激下,消费电子产品以旧换新有望释放消费电子需求,且软硬件创新不断催化。华安证券则指出,AI 大模型结合消费电子补贴或将激发手机和消费电子的换机活力。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,乐观期待后续补贴政策的进一步拓展,一方面扩大补贴品类至手机、AIoT 等,且在前后启动;另一方面延长补贴时间,有望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进入繁荣周期,其中 IC 设计以及相对重资产的零部件值得关注。 当前,在相关上市公司中,思特威的智能手机 CIS 产品契合手机市场主流需求。昀冢科技与业内领先的摄像头模组及马达企业合作,其产品应用于众多主流品牌智能手机。卓翼科技专注于网络通讯、消费电子及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。 不过截至 4 日收盘,消费电子股股价出现下跌,思特威跌 2.03%,昀冢科技跌 3.52%,卓翼科技跌 3.02%。 “受生成式 AI、行业周期等因素影响,手机供应链产品价格显著上涨,由于搭载大型语言模型,AI 设备对存储容量需求大增,手机的主要元器件如处理器(系统级芯片)、内存等价格涨幅明显,这给供应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。”Counterpoint 高级分析师林科宇对记者表示,关键硬件制造成本本就较高,这对手机厂商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 在分析师眼中,芯片涨价对不同规模手机厂商的影响将持续存在。大型厂商凭借自身规模、资金与较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,尚可承受部分成本上涨压力,而中小手机厂商则面临更大困境:既难以承受成本大幅上升,又可能因涨价丧失性价比优势,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,生存空间遭受挑战。